玄奥紫斗推命(王阳明)

王阳明、贝多芬、罗斯福、霍金,并非一个时代的人物,也非一个国家的人物,更非同领域的人物,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若细观他们的一生,则不难发现。他们都曾遭受命运的“抛弃”,也都曾受到终身病痛的折磨,而又都登上了各自领域的巅峰,并且都将一个悲剧的人生演绎出了一个喜剧的结局。

但是,他们在临终前,却又都留下了“顿悟”的人生遗言,而这些遗言则又都诠释了人生与命运的关系。

王阳明临终“顿悟”,直指影响人生命运的本质

1529年1月 9日,一生备受“咳痢之疾”折磨的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的小舟中,享年57岁。

临终前,他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字“顿悟”。

▲王阳明

虽然,这八字看似非常简单,但世人的解读却是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因此,有人说,这八字“顿悟”太玄奥,让人猜不透?

那么,这八字“顿悟”究竟有多么玄奥呢?

这还得从王阳明的第一次“顿悟”说起。1497年,25岁的王阳明再次参加科举,却再次名落孙山。于是,父亲王华便想开导儿子王阳明,无外乎就是这次不中,只要肯努力,下次一定会中之类。

但是,王阳明却笑着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这份看待问题的淡然境界,就算是曾为科举状元、南京吏部尚书的父亲也难以相比,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1499年,27岁的王阳明,终于得偿所愿,科举及第,先后被授刑部主事、兵部主事。

这期间的王阳明,除身体的痼疾难消外,官场上却是顺风顺水、官运亨通。

但是,在王阳明35岁时,却因上书言事,不知怎么的,就得罪了大太监刘瑾,不但被打了四十廷杖,还被下入了大狱。出狱后,又被贬到贵州蛮荒之地的龙场当一个小小的驿丞。前往龙场途中,需经过南京,而他父亲又正好在南京做官,且又正逢中秋佳节。于是,王阳明得以与父亲小聚。之后,便有了王阳明“龙场悟道”。

1521年,50岁的王阳明,因新即位的明世宗对他态度较为冷漠。于是,他便以父亲年迈,需要自己尽孝为由,请求辞官回乡。但是,又因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中立下大功,本应论功行赏,又怎么能让其辞官呢?因此,明世宗便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并特许他顺路回乡探亲,看望父亲。

于是,王阳明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看到了已有76岁高龄、白发苍苍的父亲,而当时也正好是中秋佳节。

随后,王阳明结合两次中秋节与父亲团圆时的情景,心有所感,提笔写下一首《中秋》,诗中首次提到了“光明”两字,即: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千古常在,永不缺(独)。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等快乐,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通俗点说,就是“只要心中有明月,什么时候都是中秋,一切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1519年, 47岁的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曾提到“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八字箴言。

意思是说,只有自己(王阳明此言告诫信心不足的将官)的心平静了,才能发现敌人的弱点及漏洞,并给予雷霆一击。

同时,王阳明还在《传习录》中讲到:“圣人之心如明锐,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大意是说,人的心,如果能像明镜一样平静,就能看清世界的一切真相。

那么,人心怎样才能像明镜一样平静呢?那就是,将心放下。于是,他在临终之时“顿悟”八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想想此前他在《中秋》中,用的还是“吾心”,而在临终之时却已变成了“此心”,似乎确实已经将自己的心放下,这才有了“光明”(通透)之说。又因,他已放下了“吾心”,心已不再,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虽然,王阳明在学问、军事、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仰望的成就。但也因这么多的成就,让他的心难以放下,更加难以达到通透的境界,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顿悟”,则似乎确实已经将心放下,再无遗憾,安然离去。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人与人的差距,本就是眼光的差距,而眼光的差距,则又来源于自己的心境。正所谓:“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目聪,目聪则本质现。”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贝多芬临终“顿悟”,悲剧的人生命运,也可“喜剧底终场”

小时候,贝多芬经常被父亲强行按在钢琴前,一练就是数个小时。甚至,每当贝多芬弹地不对,都会被父亲打耳光,就连邻居们也常常能够听到贝多芬的抽泣声。

可见,贝多芬的童年有多糟糕。

从26岁到30岁的4年间,上天似乎想要惩罚这个非常喜爱音乐的贝多芬,让他日夜耳朵鸣响,而这也是耳聋的前兆。但他依旧创作出了《月光奏鸣曲》、《C小调第5交响曲》等音乐作品。

▲贝多芬

从48岁开始的最后十年间,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恶化、生活贫困、精神饱受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常人难以想象般的毅力,创作出了《第九合唱交响曲》,而该作品也是对他人生的完全总结。

因此,有人疑惑,究竟是他的音乐成就招来了人生的悲剧,还是人生悲剧成就了他的传奇。

1827年,57岁的贝多芬因铅中毒导致肝硬化,在突然到来的一场大风雪和隆隆雷声的相送下,离开了人世,并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顿悟”。

据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记载,贝多芬在弥留之际说:我耐着性子,想到“一切灾难”都带来几分善。

对此,罗曼·罗兰的分析是“这个善,是解脱,就像他临终时所说的‘喜剧底终场’,而我们却说他一生是悲剧终场。”

也就是说,一切灾难的背后,也可能是另一个希望的新生,上天并不会将人逼上绝路。同时,苦难也能将人毁灭,而经受苦难的人也能把苦难毁灭。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罗斯福临终“顿悟”,保持一颗无所畏惧的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1921年8月,31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带着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时,正逢山林火灾。结果,他在参与灭火后跳进冰冷的海水中清洗时,却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并最终导致双腿残疾,无法站立与行走。

在治疗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传记、历史类著作,却几乎没有接触过经济学或哲学类著作。但是,他在竞选总统时和当选总统后,却表现出子惊人的经济天赋和哲学天赋。如督促和指导国会通过的《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以及《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等。

严重的病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悲剧和灾难,但这对于罗斯福来说,却成了他登上人生巅峰的起点,并成为了任期最长的美国总统,连任四届。

▲罗斯福

之后,他的从政之路,无论是参加州长竞选,还是总统竞选,或是总统连任竞选,都可谓一路畅通无阻,顺风顺水。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在佐治亚州的温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并在临终当天留下两句话:“唯一阻碍着我们实现明天目标的就是对今天的疑虑。让我们怀着坚强而积极的信心奋勇前进吧!”

其实,从罗斯福遭受双脚残疾那一刻起,似乎对他的信心始终都未曾有过丝毫的影响,甚至在他治疗期间,病房里常常都能传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按照罗斯福的“顿悟”,也就是说,人无论经受什么样的打击,都不要怀疑自己,一旦对自己有了疑虑,信心就瞬间下降,自然也就失去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又何谈成功呢?

霍金临终“顿悟”,直指人类未来命运走向

霍金,童年时成绩并不突出,只是喜欢设计极为复杂的玩具。

17岁时,在牛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

20岁时,转入剑桥大学开始研究宇宙学。但是,1年后,便患上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俗称渐冻症。

之后,便被一直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和两只眼睛可以活动,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嘴巴几乎歪成了S型,笑起来如同“呲牙咧嘴”的样子。

但是,手术几天后,便写下了世界名著《时间简史》,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此,有人则感到疑惑,他病得那么重,为何头脑又那么清晰呢?

▲霍金

不过,在后来他的逐渐全身瘫痪,并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而且长达50年之久,直到死亡。

2018年3月14日,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并将临终前的“顿悟”写入了遗作《对大问题的简明回答》。其中:他在书中暗示,在不久的将来,富人可以选择编辑自己和孩子的DNA,并让自己和孩子都变成拥有更强记忆力、抗病力、智力和更长寿命的“超人”。因此,他也担心,一旦这些人的基因被改造成了“超人”,没有改造的人类,可能无法竞争,逐渐绝迹,而人类则会因此展开“自我设计”竞争。

以此来看,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似乎财富才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

斯蒂芬·威廉·霍金,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将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了黑洞的研究上。

那么,究竟谁的“顿悟”最值得借鉴和学习呢,不知大家怎么看?

图片来源网络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祥子谈历史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7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