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名字(十个著名和尚画家)

提到和尚画家,许多人首先会想到清初“四僧”。事实上,在中国绘画史中涌现过许多以画闻名的和尚。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僧”外,还有道芬、善导、贯休、巨然、法常、惠崇、担当、虚谷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遁入空门,在青灯古佛下孜孜以求的不仅有佛法经典,还有翰墨丹青。历经岁月的流逝、光阴的砥砺,最终使他们名字在史书中星辉般璀璨闪耀的,正是他们的书画作品。

世上浮沉应念我,笔端飞动只降君——贯休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他七岁出家,一生苦节厉行,云游天下,乾化二年(912)终于所居,世寿81岁。

贯休能诗善书,长于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他爱憎分明,关心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有不畏权势的傲骨。他在杭州时曾给吴越王钱镠写诗《献钱尚父》。钱镠读后大喜,但要他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不肯依附权贵,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

贯休的罗汉十分重视对精神面貌的刻画,线描勾勒技法已然达到“传神写照”的高度。《十六罗汉图》是他绘画作品中辉映古今的名作。不管是作品的创作风貌还是笔墨技巧,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宣和画谱》说其“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十六罗汉图·迦诺迦》 贯休


溪山对雨起呼酒,一笑还披万里图——巨然

巨然是五代著名的和尚画家,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他气质柔弱,文才不凡,每每下笔都如文人才士般信手拈来,词畅意达,激昂顿挫,意境开阔。975年,南唐后主李煜被迫降宋。巨然追随李煜一起来到开封,住在当时的皇家寺院开宝寺中。

巨然师法董源水墨一体。他的画既有平淡自然、浑厚幽深的特点,又兼有高峭雄厚、宏伟壮阔之气概,尤擅画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其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又置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他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名作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

《秋山问道图》 巨然


啼云啸月声难写,只写山林一片心——牧溪

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四川人,是当时神僧无准和尚的弟子。牧溪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擅长画山水、蔬果和大写意破墨僧道人物。在他的禅画《六柿图》中,六个看似随意摆放的柿子信笔写出,笔法简逸,浓淡、虚实、阴阳、粗细浑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痕迹,呈现出“随处皆真”的境界。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的普及性读物中很难见到牧溪的名字。元代画史《画继补遗》对牧溪的评价颇有微词:“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然而,或许正是这份“清幽”摄住了追求“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的心灵,牧溪在日本获得了远胜于故土的声望与尊崇。牧溪的画作大约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对日本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是日本“禅余画派”的鼻祖之一,被称为“日本画道的大恩人”。当时日本幕府将收藏的中国画按照上、中、下三等归类,牧溪的画被归为上上品。

《观音图》 牧溪


是非言语徒喧世,赢得长如在定中——惠崇

惠崇(965—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他随着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名传千古。他的画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建阳僧惠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明董其昌题惠崇《溪山春晓图》,将惠崇与巨然并论,称二人画作“皆画家之神品也”。王安石《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说:“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五代以来,山水画家多取全景式构图,喜欢作长图大幛;而惠崇能将山水与花鸟相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颇为当时文人士大夫赞许。惠崇的画作流传至今的不多,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沙汀烟树图》乃国宝级藏品。他所作《秋浦双鸳图》册页,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景绘芦苇败荷,中景画一双鸳鸯栖于岸上,远景为岸际天空,全景给人一种秋天虚旷潇洒的气氛,具有诗的意境,情景交融,洒落生姿。

《沙汀丛树图》(局部) 惠崇


志在丰草与长林,自分沉沦岁月深——担当

担当(1593—1673),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画史说他“为人志存气节,放浪形迹,故画作飘逸有奇气”。担当年轻时曾到北京应试,进太学学习,到各地游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官场的腐败加深了他对仕途的失望,寻师访友使他大开眼界,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所以在诗、书、画三方面都大有进步。眼见大明朝廷日薄西山,他深感报国无门,就在云南鸡足山削发为僧,把“担当天下大任”的一腔爱国豪情寄寓在诗画之中。他虽出家为僧,但不坐禅、不上堂说法,唯以诗词书画自娱,绝口不谈世事,一时名士如陈翼叔、何彬元等均与之往来唱酬。

担当是董其昌的弟子。他对老师是衷心佩服的。可是时代的转变和个人经历的不同对于一位艺术家的影响太大了,因此无论诗、书、画,担当都有和董其昌迥然不同的面目。担当的绘画内容丰富,山水为多,绝非机械地描绘佛本身或生吞活剥地图解禅机。他的绘画融会了佛家“不着色相”的空灵以及道家“冲和”的意境,外化成诗、成书、成画,作品无一不具禅机,无一不充盈着逸远简淡的意韵。

《山水图》 担当


谁肯爱幽芳,而能远尘迹——石谿

石谿,俗姓刘,法名髡残,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或许天生就应该做和尚。据《髡残石谿小传》记载,石谿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年,他的母亲梦见僧人进入卧房,之后就生下了他。因此当他年岁稍长,知道自己前身是个和尚,就常常想着要出家。这种说法当然不甚可靠,带有很浓的附会色彩。不过,石谿少年时一边读经、求举业,一边又喜谈佛论道、习字作画却是事实。父母为其议婚,他坚不从命,哭泣着向父母请求出家,未获允。明崇祯十一年(1638)初冬,母亲病逝,27岁的石谿自行剃发出家。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石谿,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他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的幽栖寺,潜心读书、修禅、作画,少与外界来往,偶有交往者也大多是前朝遗老、山林隐逸等志同道合者,如程正揆、张怡、周亮工等。他从事绘画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心力,因为他的一生都在承受病痛的折磨——这可能和他早年避兵桃源深处,遭到风寒侵袭有关。但他的壮志从未被消磨,一旦病痛稍减就潜心作画,勤奋异常。

石谿所画山水构图饱满,能于繁密中见疏灵。他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以浓淡墨渲染,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蒙茂密、浑厚华滋之质。石谿画中题跋多作佛家语,借画谈禅,因禅说画,熔禅机、画理于一炉,风格超卓。其绘画名重一时,对后世影响很大,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传世。

《层岩叠壑图》 石谿


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弘仁

弘仁,俗姓江,名韬,字六奇,清初“四僧”之一,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他是一个孝子,早年与母亲相依为命,清初王泰徵编著的《渐江和尚传》中记载了他曾为母亲“一日负米行三十里”的经典故事。明朝灭亡后,他加入抗清队伍,失败后转移到福建武夷山,1647年皈依古航道舟禅师,开始用法名弘仁,又自取字无智,号渐江,此后便不再用俗家姓名。弘仁一生清贫孤苦,在空寂与幽静中心如止水,专意于艺术创作。他将内心的孤独与寂寥通过对真山真水的感悟,以绘画这种特有的语言诉诸纸上,是一个清峻、冷寂而又充满灵性的画僧。

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在诗画中常有流露。他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弘仁曾作诗:“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此种艺术境界,在古人中也不算多。

《黄海松石》 弘仁


流声千尺绕龙湫,凄风楚雨情何求——石涛

历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首推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石涛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于案头膜拜。他对苦瓜的这种感情,与其经历、心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石涛生于明朝末年,15岁时明朝灭亡,父亲被唐王捉杀。国破家亡,石涛被迫逃亡到广西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其以后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扬州。

石涛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其作画构图新奇,尤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意境。石涛作画还讲求笔情恣肆、淋漓洒脱,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不仅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石涛是山水画家,也是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论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共18章,不仅阐述了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还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他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对近代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秋山图》 石涛


白眼朝天语,我本不羁人——朱耷

历史更替时,皇室后裔依然能较为体面生活的可谓寥若晨星。这些前“金枝玉叶”们往往遗世独立,隐姓埋名,在新的社会环境里或哭之、或笑之。朱耷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朱耷,8岁能作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20岁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中”,23岁削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31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之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乐,直至去世。

朱耷一生对明王朝忠心不二,始终以明朝遗民自居。清朝统治者千方百计想笼络他,而他却装哑作狂。晚年,他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作画时常常把“八大”和“山人”连写,取哭之笑之、哭笑不得之意。朱耷在艺术上成就卓著,书法、绘画、诗跋、篆刻无所不通。他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敢于自辟蹊径。其绘画作品以象征手法抒写情怀,如画鱼、鸭、鸟等常常以白眼向天,呈倔强之态。他以水墨大写意著称,擅长泼墨,笔法苍劲圆秀、墨趣清逸,不论大幅还是小品,一样明朗俊秀。其章法不落俗套,在对立中追求统一。他的作品取法自然,笔墨简练,气势磅礴。其作画提倡“省”,常常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活灵活现。朱耷是中国水墨写意画的高峰,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扬州八怪”、“海派”画家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枯木来禽图》 朱耷


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虚谷

虚谷(1824—1896),本姓朱,名怀仁,安徽新安人,家居江都,客居扬州。他原为清军参将(武官),因不愿奉命攻打太平军而出家做了和尚。但他不愿恪守佛道清规,因此改名虚白,字虚谷,号紫阳山民、倦鹤,读书作画处常题“三十七峰草堂”“一粟庵”“觉非庵”等。他给书斋取名“觉非庵”,正是痛感往日之“非”,彻底与昨日决裂之意。

虚谷出家后携笔带砚云游四方,足迹遍涉大江南北,尤多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以卖画为生。自题诗句云:“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传世的虚谷作品很多,但关于虚谷的文字资料却极为稀少。对虚谷来说,他也许并不在乎什么成就,但他必定在乎能于笔墨间酣畅淋漓地发挥个性。因为张扬了个性,就可以彰显出特征;因为彰显出了特征,所以是创造;因为是创造,所以可与前人匹敌;因为可与前人匹敌,就无愧于后人;因为无愧于后人,便会名留史册。

虚谷尤精花鸟、动物,所绘金鱼、松鼠、仙鹤活泼清新,富于动感。吴昌硕赞其“一拳打破去来今”。他的名作颇多,有《梅花金鱼图》《松鹤图》《枇杷图》等。

《枇杷图》 虚谷


这些和尚画家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呢?总结起来无非四点。一是虚心好学、刻苦努力。如五代巨然师事董源,不二不异,殊见成就;唐代道芬潜心绘事,精进不懈,死而后已。二是他们日常居所多为自然环境保护较好的地方,更加亲近自然、接触乡野,比其他人更易获得自然天真、淡泊宁静的创作环境,而这正是画家“外师造化”创造佳作所需的基本客观条件。三是他们不同于民间画工、宫廷画师以绘画为谋生手段,因此不受外界商品经济之干扰,而是以画为寄托、以画为修行,故能自由抒发对美的追求和哲思,作品自然高妙。四是他们在晨钟暮鼓声中生活,较宦海浮沉的文人士大夫画家而言,少一层凡俗的束缚而多一些禅思的精悟,从而能够发挥“中得心源”的主观能动性。

诚如六祖《坛经》所云:“吹却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见。”我辈若能都如僧人般看破放下,不被见闻觉知所束缚,身心无碍,所作必充溢出尘之思、清雅之气,前人之境可追矣!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美学与艺术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