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预测(一个人到底能活多久)

古时,人们总爱问算命先生这么一个问题:你算算,我能活多久?

直至今日,仍还有不少人喜欢通过算命、生肖、八字、罗盘、星象等手段,预测寿命的长短。

准不准乎,神不神乎,养生君反正是不知道的。

但这都2018年了,在这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其实,肯定有更科学的方式呀——

如何预测一个人能活多久?

关于生命的探究,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他们的脚步,而一些关于寿命长短的问题,也逐渐被探索出来。

注:此处所说预测,不包括非自然死亡情况,如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带来的伤害。

步速快慢

每秒低于0.6米的人最短命

一项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显示:走路速度每增加0.1米/秒,死亡危险就会下降12%。

在对3.4万名65岁以上的老人的研究中发现,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0.9米/秒,低于0.6米/秒的人死亡风险增加,超过1米/秒的人寿命较长。

测试方法:地上画一条4米的线,以正常速度从起点走到终点,记录下所用时间,再除以4,就可得出走路速度。

建议:老人可将自测的走路速度与上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变化过大,需及时看医生。

需注意,步速能反映一个人是否长寿,但刻意加快步速≠会增长寿命。尤其是患有膝关节问题、心脏病、哮喘、心肺功能不全的,不建议盲目快步走,应量力而行。

腰围粗细

男不超90cm,女不超80cm



美国研究人员根据11项研究中超过60万人的医疗数据,分析得出:

  • 腰围超过109cm的男性,比腰围小于89cm的男性死亡风险升高50%,相当于40岁之后预期寿命减少3年。
  • 腰围超过94cm女性比腰围小于69cm的女性早亡风险高80%,相当于40岁后预期寿命减少5年。


建议:中国男性的腰围最好不要超过90cm,女性最好不超过80cm,85cm也勉强可以。

握力大小

握力增长1kg,死亡风险降低3%

全球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加拿大一项研究发现,握力减退,预示着心脏病、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几率会更大,预期寿命也会随之缩短。

而英国伦敦大学专家分析多项关于握力的研究报告后发现:握力每增长1kg,死亡风险可降低3%。


测试方法:站立,两臂下垂,两脚自然分开,手拿着握力计,使出全力握紧,记录握力数值。

握力体重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

如果数值高于50%,说明体质不错;但若低于50%,则要加强锻炼。

建议:握力器是个不错的选择,不妨买个,闲来无事“握一握”。平时走路时,也可以多做握拳的动作。

吸烟与否

吸烟使血管老化过程提早10年

曾在网络上看过这样一句话:要么戒烟,要么截肢,您只能选一样。

此话来自血管外科。

大量统计学数据表明,80%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有长期吸烟的习惯,90%以上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有大量吸烟史,香烟通过使动脉壁产生结构损伤,使人类血管老化过程提前10年。

吸烟的危害,估计大家听得不少了。可要戒烟,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可谓难以上青天。养生君推荐一小招:看看“重口味”照片,比如吸烟者的肺,刺激一下自己。

生活常3慢,人更长寿


常言道:“慢性子人寿命长”,这话是有道理的。日常生活中,不妨做好以下“3慢”,对健康很有帮助~

1、起床缓慢

或许大家不知道,其实,早晨是老百姓呼叫120的高发时段。为什么?为数不少是起床时惹的祸。

不少人听到闹钟响,“砰”一下弹坐起来,而很多时候,就这“弹”的动作引发意外。

人在睡眠的时候,各项生理功能处于低速运转的状态,比方说,代谢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若起床起得太快,容易引起大脑供血不足,或体位性低血压,出现眩晕、头晕,甚至增加急性脑外伤风险。

起床后三步走:

侧身:醒来先侧过身,伸伸懒腰,使血液慢慢流动。

坐起:坐在床边,双腿下垂。这个体位使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开始加重,是一个适应和预热的过程。

缓慢站起:这是再一次预热,使心跳加快,改善脑供血状况。

2、进食细慢

人常说,饭吃八分饱。但很多时候,想象中的八分却变成了十二分,归根结底,还是进食过快引起的。

囫囵将食物吞进肚子里,胃还没来得及感受饱感,就又被塞进了食物,当饱感来时,已经超重了。所以,饭要专心致志的吃,要细嚼慢咽的吃,让饥饿逐渐消失,胃逐渐充实。

此外,进食过快,容易对胃加重胃的负担,不利于消化。放慢吃饭速度,让牙齿对食物进行充分咀嚼,咬烂咬碎,减轻胃的工作负担。

3、语速放慢

说话过快,容易让人情绪变得激动和紧张,促使交叉神经兴奋,造成血管收缩。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容易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时,还将危及性命。

反观说话速度慢时,人处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大脑安静,肌肉放松,气血畅通,身体各个部分既能也将更协调的运转。

所以,日常生活中,说话的语速不妨慢些,声音不妨小些。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家庭医生杂志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