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脸(印度寡妇的悲惨命运)

在只有12岁时,玛雅·拉尼就被迫嫁给了当时已经40岁的丈夫,她伺候了他几十年,并为他生育了一男二女。但当丈夫去世时,她的公婆们却毫不犹豫地将她赶出了家门,她不得不回到父母的家中。

在父母家,玛雅·拉尼也丝毫没有得到正常的待遇,父母和兄弟们以她是寡妇为由,将她囚禁在一个单独的房间,不让她与外人接触,并时常殴打她,无法忍受这一切的玛雅·拉尼选择了逃离,她搭便车来到了温达文,住进了专门为了寡妇提供的避难所。

玛雅·拉尼

在印度,寡妇是一个女人最大的诅咒

印度约有4600万寡妇,是世界上寡妇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尽管人数众多,他们仍然是最受污名化、被忽视和边缘化的群体之一,她们的社会地位还不如种姓制度中的贱民达利特,在某些地区人们甚至会称呼寡妇为“它”

根据印度教的传统,寡妇不能再婚;她必须生活在深屋里,即使和外人接触时也必须遮住脸,因为人们认为寡妇的脸是“不祥之兆”;她还必须摘下首饰,穿上哀悼的颜色;她还会成为家人的耻辱,失去参与宗教生活的权利,并被社会孤立。

在古代的印度,甚至还有一种更加可怕的对待寡妇的习俗——Sati当丈夫去世并进行火葬时,寡妇将被亲戚们绑在柴堆上,和她已经死去的丈夫一起被焚烧。这种残忍的习俗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直到1830年,才被英国殖民者立法废除。在小说《环游地球八十天》中就有对这一习俗的描述:

“是呀!活活烧死,”旅长又说。“倘若她不殉葬的话,她的亲人们就会逼得她陷入您想象不到的凄惨的境地。他们会把她的头发剃光,有时只给她吃几块干饭团,有时还把她赶出去,从此她就被人看成是下贱的女人,结果会象一条癞狗一样不知道会死在哪个角落里。这些寡妇就是因为想到将来会有这种可怕的遭遇,才不得不心甘情愿地被烧死。促使她们愿意去殉葬的主要是这种恐惧心理,并不是什么爱情和宗教信仰。

一副描绘sati的19世纪画作

即使在印度已经独立建国75年的2022年,印度教的寡妇们依旧过着非人的生活:丈夫去世后,按照传统寡妇没有丈夫财产的继承权(即使法律规定她们有)丈夫的财产将归公婆或她的儿子所有,而这些人往往会将寡妇驱逐出去家门,只是因为她是“不详的”。

而在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人们甚至会将寡妇安排嫁给她已逝丈夫的兄弟,因为这是能让她避免被强奸,败坏家族风气的最好办法。

“守寡是一种社会死亡状态,即使在高种姓中也是如此,”200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女性权利运动资深活动家莫希尼·吉里说。 “妇人被认为对她的丈夫的死负有责任,对她们的身心有限制。”

寡妇们的城市

位于德里以南约100公里远的温达文是印度教的一座圣城,印度教中的至高神克里希纳就是在这里成长的,这座城市有着数以千计的寺庙、静修所和摆满纪念品的市场。

克里希纳

在印度教中,克里希纳被看作是保护、慈悲、温柔和爱的神,也许是希望他能够保护、照顾自己,无数被家人驱赶的寡妇们选择跋山涉水来到温达文定居,这也使得温达文有了“寡妇之城”的称号。

有超过25000名寡妇生活在这座600万人口的城市里,这些被抛弃的女人们无家可归,只能选择生活在由政府、私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开办的寡妇庇护所里,靠乞讨或者领取政府发放的救济金勉强生存。

寡妇庇护所

庇护所内狭小逼仄的空间,令人窒息

温达开给了这些寡妇们一个生存之地,但寡妇们清楚地明白:她们永远不可能回到自己的家了,这里就将是她们的归宿。她们渴望回到自己的家庭,回到亲人的身边,但那是不可能的,亲人们早已视她们如洪水猛兽,早已避之不及。

“我丈夫去世时我才18岁,我被我的姻亲赶出家门,因为他们担心我会要求分享祖传的财产,”现年 65岁的阿蒂·米斯特里说。“即使是我自己的兄弟也不希望我和他的家人住在一起,因为寡妇会带来厄运。

阿蒂·米斯特里

“她们就是我的家人”

抵达温达文后,很多寡妇们都迷茫了:她们从小就生活在父权至上的观念下,在家从父,后来再从夫,她们没有独立生活的经历。她们不得不开始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帮助她们。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寡妇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这些出身各异却有着相似遭遇的不幸女人们,开始抱团取暖,她们终于能够真正的为自己而活着了。

马赫什瓦里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当三年的她的丈夫去世时,马赫什瓦里的儿子和儿媳们立刻将她关进了一个单独的房间里,一天只会给她一顿饭。当她和兄弟打电话时,她的儿媳会举起棍子以示威胁,而她的孙女则是每天打骂她。

马赫什瓦里的兄弟最终还是帮助她逃了出来,但兄弟也不愿意收留她。七个月前,她一个人徒步走到温达开市,面对着庇护所的工作人员,她只是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请把我留下来,就算你打我,我也要留在这里。”

现在马赫什瓦里的世界重新变得光明了,她和其他女性生活在一起,她们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做祈祷。她环顾了她的新家,大厅里充满了像她这样的女性的笑声,这一刻,她感觉自己是“绝对自由”的。

变得更好

印度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改善寡妇们的生存环境,但在一个82%的人口都信仰印度教的国家里,想要打破宗教传统和桎梏是何其艰难?

1856年,英国殖民政府就颁布了《印度教寡妇再婚法案》,允许寡妇再婚,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法律的公布几乎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寡妇们依然被束缚在传统中,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1956年,印度政府颁布了《印度教继承法》,允许妇女在丈夫逝世后继承他的财产,但这条法律依旧形同虚设,男人们怎么可能会让饱受歧视的印度女性分走他们的一杯羹?

直到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才开始真正注意到这些可怜的女人们,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来调查收集寡妇们的情况,并且呼吁全社会来帮助寡妇们。

在温达文,寡妇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政府、社会组织和其他个人的捐助下,更新更大的庇护所被修建起来,她们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寡妇们在食堂吃饭

难以改变

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印度的寡妇们为什么要遭受这非人的待遇?

在古代印度,由于生存力等因素,男性确实在日常生活中更占有优势。这也就导致了父权社会的兴起。而为什么到了现代,印度那些对女性的歧视依然会时有发生?

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思想:人们将家中的寡妇囚禁甚至驱赶,是因为她是死了丈夫的女性,是“不详的”。更可悲的是,在虐待寡妇的过程中,出力最多的反而也是女性,她们在遭受这一切不公的同时,反而对比自己更惨的人施加残暴。

印度的性别不平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也许在大城市里,接受过现代化教育的人们会摒弃这些思想,但在印度无数的落后地区,这些思想依旧存在而且越发茁壮。

如果不能真正改变一代人的思想,那么像寡妇之城这样的人间惨剧将永远也不会消失。


本文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sati

The town of 10,000 widows, where women are starting to rebel

Forgotten widows of Vrindavan

Widows in India: My children threw me out of the house

'City of widows'

The widows who can’t return home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微醺小贼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