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命(故宫苏轼主题书画大展)


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系列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展》,已经在故宫文华殿展出。展出囊括书法、绘画、碑帖、瓷器等70件展品,以胜事传说夸朋友、苏子作诗如见画、我书意造本无法、人间有味是清欢四个主题展开。


《千古风流人物》展览。图/@故宫博物院


网友指出这四个主题其实展现了苏轼的朋友圈、苏轼本人作品和粉丝们为爱豆打call的作品、影响苏轼的书法家&受他影响的书法家的作品、苏轼的人生态度。


黄慎《东坡玩砚图》局部。图/网络


而苏轼也绝对称得上是北宋的大V人物。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打卡多地、朋友圈高产,原创词赋、书画,吸粉无数……


董其昌《临苏轼杂帖卷》。图/耳朵里的博物馆


然而有着“火命”的他,每到一地“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


四川眉山


三苏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


眉山地处乐山和四川省会成都之间,从乐山出发到成都,必经眉山。


如果走水路,沿着玻璃江逆流而上直到眉山,夏季可以看到急流从山峦间奔流而下,冬季水色呈现晶莹深蓝。


三苏祠。图/马蜂窝@小小花落


两宋时期,四川地区文人频出,尤其属眉山最为突出。父亲苏洵、儿子苏轼、苏辙一家“三苏”占了“唐宋八大家”的三个席位,眉山也因三苏文化、诗书古城、东坡故里而闻名。


三苏祠。图/马蜂窝@小小花落


现在,眉山还保留有三苏祠、天庆观乡校、老翁山坟等遗址。


三苏祠。图/马蜂窝@小小花落


三苏祠最早建于元代,由苏家旧宅改建而来,明代和清代先后重修,解放后,短暂改名为三苏公园后,又改回三苏祠,现在是全国唯一一处纪念三苏的祠堂。


三苏祠。图/马蜂窝@小小花落


2018年,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被列入全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首批名单,成为中小学生课外研学活动的场所。


三苏祠。图/马蜂窝@小小花落


大抵是自小受眉山江水氛围的熏陶,离开家乡之后的苏轼,和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陕西凤翔:东湖


1991年:陕西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苏轼仕途的第一站,是有着“青铜器之乡”称号的陕西省凤翔县。


1963年宝鸡市陈仓区出土的何尊,有着“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图/网


夏代以前,凤翔被称作雍州,唐代时改称凤翔府,凤翔以名也延续至今。城内东湖有着和凤翔一样悠久的历史,周文王元年时,瑞凤飞鸣过雍州,在此饮水,周人便给湖取名“饮凤池”。


凤翔东湖。图/@携程 古言古语


政务之暇,苏轼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湖中,湖内栽培莲、莲藕,湖岸种植柳树,并修建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亭台楼阁,把饮凤池打造成一处游玩之地。


因为距离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所以改名为东湖,一直沿用至今。


东湖由内外二湖构成,内湖是苏轼担任判官期间疏浚,外湖开凿于清光绪年间,二者统称东湖。图/网络


湖心区以“君子亭”为中心,湖面相通分为三部分。图/网络


疏浚之后的东湖,在历代也多有修葺、筑造亭榭建筑,到了今天,集亭、谷、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尤以“凤翔三绝”之一的东湖柳(百年柳)最为知名。


凤翔东湖。图/网络


疏浚凤翔东湖的20年后,苏轼在杭州疏浚了西湖、筑建了苏堤,东西两湖南北相望,被称为“姊妹湖”,“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浙江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年世界遗产


地处杭州的西湖,曾有过“武林水”“金牛湖”“明圣湖”三个名字,唐朝的时候,州城从钱塘江边移到现在的钱塘门内的冲积平原上,因湖在钱塘县西边,开始改称“西湖”。



1071、1089年苏轼曾先后在杭州任职,在杭的前后两次经历和西湖有着重要的联系。


1071~1074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期间,解决了当地居民饮水的问题。靠近大海的杭州,水质欠佳,唐朝白居易时期曾修建六井,由于长期缺少疏浚,六井几乎荒废,居民饮水成为难题。


苏堤上有进入花港观鱼的入口,湖边有如屏风般的林徽因镂空剪影。图/@ 马蜂窝 lovemy凤凰


他上书朝廷,提出根治杭州水系的想法,列举不能废六井的原因,并组织百姓军民,疏浚六井,解决饮水问题。


时隔15年后的1089年,苏轼再到杭州,全面治理西湖同建医院、疏浚烟道、稳定谷价等内容一并列入工作清单。


(苏堤地处西湖水域西边,是跨湖连接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全长约3km,将西湖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面为外湖,西为西里湖、岳湖、小南湖。图/@驴说旅行)


再到杭州后,苏轼耗时半年疏浚河道,在江河连接处设置水闸,阻碍江河湖海之水侵入杭州城内。


把从西湖中清除的水草和淤泥,从南岸至北岸堆放在湖中,筑起人工长堤——苏堤。架起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并在河堤两岸种植芙蓉、杨柳。


(苏轼曾说“堤城,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如今在映波桥的一侧是游船画舫码头,南北往来游客从这里乘船游西湖。图/@驴说旅行)


同时,也在西湖内建造三座石塔,三塔以内严禁开发种植水生作物,防止西湖淤塞,外湖岸下则允许农户种植,收缴的租金用于维修湖体和堤岸。


西湖三潭映月。图/网络


到了南宋时期,“苏堤春晓”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苏堤上及周围的亭园也初具规模。其中,最重要的三座亭子当属先贤堂、三贤堂和湖山堂,其中三贤堂用以纪念林和靖、白乐天、苏东坡三人。


花港观鱼公园内的印影亭。图/@ 马蜂窝 lovemy凤凰


苏堤周边景观不断优化后,成为杭州人郊游赏玩的主要选择之一。南宋时期,郊游西湖已经是一项全民普及、四季皆宜的活动。他们从苏堤南岸出发,一路向北游玩,直到孤山西里湖一带。


苏堤春晓。图/马蜂窝 @蓝滚滚


苏堤因北宋兴修水利而起,南宋时期已经成为游览的公共园林,也决定着西湖山水格局的基本符号。


清朝,苏堤成为皇家园林的参考来源,比如颐和园昆明湖的西堤,和苏堤有着类似的六桥串联的形态,圆明园仿写“苏堤春晓”的景观。


颐和园石器孔桥。图/网络


苏堤也影响着日本园林的筑园格,如东京小石川后乐园等园林景观。


东京小石川后乐园。图/去哪儿@whyfly2016


东京小石川后乐园。图/去哪儿@whyfly2016


2019年年末,杭州西湖博物馆推出了“西湖十景”AR明信片——苏堤春晓。用现代技术再现北宋时期苏轼指挥疏浚西湖的场景,以及长堤卧波、水光山色的西湖风景。


西湖疏浚AR明信片。图/网络


故事结束后,苏轼站立桥头,眺望西湖,答题框随之飞入,全部答对题目的用户,还可以获得苏轼送出的一碗“东坡肉”。


广东惠州:西湖


今天广东惠州的西湖,和苏轼也有着关系。


惠州西湖的营建始于北宋,最初引湖水灌溉农田,同时种植藕、蒲、芦苇,养殖鱼等,意在丰富城内居民的生活,因而称其为“丰湖”。也在湖上筑堤造桥,,丰湖之景成为当时的“广东之胜”。


惠州西湖景区。图/马蜂窝 @DESTINY


1094年,苏轼贬谪到惠州后,称丰湖为西湖,一来因为湖位于城西,二是因为湖泊景观和杭州西湖一样雅致。


游览西湖后,苏轼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原有的长桥,因为屡遭破坏,给行人带来不便,于是建新桥改善居民交通问题。


惠州西湖景区。图/马蜂窝 @DESTINY


苏轼和惠州水的另一个联系,在于修建了自来水工程。他将离城约十里的浦涧山滴水岩的泉水引入广州,在岩下穿凿石槽,用五根竹子续水,再分引散流到城内,注入小石槽内,方便居民汲取取用。


惠州西湖景区。图/马蜂窝 @DESTINY


为了防止管子堵塞,他在每根竹管上钻小孔,用竹针插塞,只用定期抽出竹针即可检验管道是否堵塞。


如水的人生思想


苏轼和水的联系,既有疏浚河道、营造景观,也有在徐州修固城墙,防止洪水入侵,到了颍州,他用“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抒发临水的喜悦。


(为纪念抗洪的胜利,苏轼建了这座“黄楼”,是说“土实胜水”,取“黄土胜水”的意思,并亲笔写下“黄楼”二字。图/网络)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水是具体、生动、多变的,呈现气、水、冰的不同形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宝月帖》。图/网络


水“因物赋形”的变化也影响着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看法。


(2018年,苏轼的《木石图》(又名《枯木怪石图》)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以4.636亿港币成交,创下了苏轼作品的拍卖最高纪录,也成为佳士得亚洲区成交价最高的拍品。图/网络)


大抵因为此,余光中曾说:“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杜甫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苏东坡就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千年之前,苏轼一生遍历数地,或中途经过、或长时间驻留,所经之地被他写进词赋中、画入绘画中,成为生命的印记。今天,这些典型的苏轼IP为遗产地的发展注入了永续的活力,成为一座城市的发展底色。


参考资料: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刘军民.古城保护与古城所在地协同发展的路径——以凤翔古城为例[J].城市问题,2015(3):37-41.

陈汪丹.苏轼兴造苏堤与苏堤风景园林化考析 [J].风景园林,2019,26(6):114-118.

郭丽,陈其兵.三苏祠的园林特色分析[J].中国园林,2006(05):60-65.

吴庆洲.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兴废及其启示[J].南方建筑,2013(05):60-68.

刘晗.苏轼与水[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2):4-7.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文化遗产DIBO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