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一个杜撰出来的清明风俗)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今年农历有两个二月,即俗称的“闰二月”。因为今年的清明节刚好在“闰二月”,所以现在网上有人指出:“老一辈有个说法,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

这个说法究竟是哪一个“老一辈”,通过哪一本书传下来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查到。有网友坚称这两句话是从家里长辈处听到的,但是也有网友表示“闻所未闻”,只怕是一个谣言。

闰二月清明不能上坟这个风俗,到底是否存在过呢?这个说法到目前为止,只能存疑了。不过关于网络上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我们倒可以来讨论一下。

一、清明节的来历

我们都知道,清明节是属于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它的时间是在每年公历的4月4号至6号之间,一般情况下就是在4月5号这一天。

清明这一天,往往都处于农历的三月。今年的清明节本来也应是在农历的三月中旬,但是由于历法调节的关系,二、三月之间被加入了一个“闰月”。

就这样,今年的“闰二月”就和“清明节”联系起来了。那么,闰月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清明节和它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分开来说一下。

先来谈一下闰月产生的问题,在人类社会历法的产生过程当中,最先出现的是“阴历”。这里说到的“阴历”是指“太阴历”,即以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的规律来制定的一种日历。

另外一种日历,则是通过观察太阳运行规则得到的“太阳历”。如今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就是属于“太阳历”中的一种。

不过我们国家用的“农历”,既非纯粹的“阴历”,也非“阳历”。它事实上是一种把阴阳历合并在一起的历法,它又被称为“夏历”。那么我们的农历,具体是怎么个阴阳合并法呢?

在“阴历”的历法方面,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地取用了“月亮”的运行规律,来确定一个月的周期长度,通常小月为29天多一点,大月为30天多一点。

而在“阳历”方面,我们古人能通过观察北斗星斗柄的旋转指向,用“二十四节气”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段安排时令,指导农业生产。

由于北斗星斗柄的变化,其实是与太阳的运行有关的,所以说我们的历法,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当你问大人,清明节是哪一天时,他们只会用公历的4月4号或者5号来问答你的原因。因为“清明”这个节气,事实上就是通过太阳运行的规律,按公历算出来的。

接下来说,为什么会有闰月。本来阴阳二历,各自都有规定一年的天数是多少。阴历原来算的是354或者355天,阳历是365或者366天。

但是我们把两种历合并起来使用的时候,必然就会遇到公历、农历不相协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先辈采用了“置闰法”。

通过一系列精确的计算,我们国家在大约公元前五百年开始,就采用了“三年闰1个月,五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置闰法”,我们在一些年份当中通过增加一个农历月份的方法调和阴阳历法。至于到底应该在哪一年的哪个月“置天”,其实是通过一个月的“中气”来判断的。

二十四节气按顺序排下来,单数为“节气”,偶数为“中气”。打个比方说,一年的节气开头本来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根据上述的说法来进行计算,所以立春、惊蛰、清明就是“节气”,而雨水、春分、谷雨也就是“中气”了。

假如某一个农历月从第一天(初一)到最后一天(二十九或三十)没有出现“中气”,那就在这个月的后面加一个“闰月”。这个月是几月,后面就是闰几月。

“闰月”的出现,其实并不是很有规律。有人统计过,从1821年开始到2020年,一共出现了74个闰月,其中最多的是闰四、五、六、七月,其次才是闰二、三、八、九、十月。

二、今人杜撰的风俗,不能算作风俗

根据上述解释,从理论上来讲,还会出现闰正月、闰十一、十二月,不过出现的频率更加少了,所以大家也就没有印象。

由于“闰二月”出现的情况相对较少,再加上解放以后我国采用了公历,现代至少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年轻人没有接触过农业活动,所以对闰月以及相关的风俗,都感觉十分陌生。

因此一些“迷信”的说法借着“风俗”得以传播。以我个人而言,最初接触到的不是关于“闰月”的迷信,而是关于“闰年”的迷信。

“闰年”的来历,就是我们精确按太阳“回归年”计算出的一年的长度,其数值是365.2422。而我们的公历一年长度是365.25,所以中间有一个差值要调节。

现在国际上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每隔四年在二月二十八日后面加上一天,所以闰年的二月有二十九天。

小时候我听人家说,如果刚好在二月二十九号出生的人是不幸的。因为这个人四年才能过一次生日,民间有一些人因此认为当天出生的人比普通人“倒霉”。

现实生活中遇到过一个女生在这一天出生,她的婆婆会嫌弃她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家里的泡菜坛子可能都不会让她碰,说她的手一碰,那一坛子好好的盐水都会发臭。

“闰月”这个问题,则相对复杂一点。现在的中国除了遇到婚、丧、嫁、娶等大事,或者判断春节、中秋、端午等几个重要节日什么时候来临以外,平时几乎用不到农历。

元旦、劳动节等节假日都是按照公历计算,周末与农历更是无关了。所以闰不闰月的,好像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影响。

前面说过,闰正月的情况很少,所以我们也不用担心有两个春节要过,假不够放。闰八月的时候也少,遇到这种节,黑心老板搞不好正假都不给你放,就更别想过两个团圆日了。

唯独清明的问题有一点麻烦,在寻常的年份,到了这一天,你说你不想去踏青、不想去放风筝,没有人管你。你要说你不想去给亲人上坟,你也不怕家里长辈把你骂成狗头。

但是,现在为什么有人会说“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要临门”呢?很显然,这是有一些人把“闰月”和“闰年”当成一样“不吉利的日子”了。

因为闰月的出现是“超出常规”的,所以就有人认为它是不应该存在的。“闰二月”,刚好赶上了“清明节”,“清明节”要上坟,上坟祭拜的是逝去的人。

在一个这么不吉利的日子里,去祭拜逝去的人,这多不吉利啊!所以前面提到的那个所谓的风俗,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这个节日在古代本来就是一个和巫术、祈福相关的日子,大概在三国以后才和那个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合并到一起。

这个节日在全国各地本来都有不同的风俗,在唐朝的时候被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唐朝官方还对节日的内容进行了丰富。

从此以后,清明节的节俗就不仅仅只是祭祖、上坟了,还包括踏青郊游、踢毽子、蹴鞠、射柳、荡秋千、放风筝等等。

并且这个节日的确定最初是和“太阴历”没有关系的,而是与太阳历相关的。设置闰月本来就是为了让夏历中来源于太阴历的部分,能够和来源于太阳历的部分相协调。

清明的日期是按太阳历确定的,闰二月是在太阴历的基础上增加的,所以前者的存在和后者又有什么关系呢?

结语

其实长久以来我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惑着,那就是现代既然有了公历,为什么我们还一直在沿用中国的农历呢。后来我专门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在古代很多国家的人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最初大家采用的太阴历,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远比太阳容易观察到。古人想知道一个月到了哪一天,只需要在夜晚抬头望月,通过它的形状就知道个七七八八了,但是看太阳却不行。

不过后来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发现,太阳历更加利于农业生产,所以有很多文明最后直接抛弃了太阴历。而华夏文明则选择了“中庸之道”,把二者合并起来,各取所长。

但是无论人们使用的是阴历还是阳历,都只是和现实人类的生活相关,而不是与封建迷信相关。更不要说,“清明节”的确定本来就是按公历(阳历)计算出来的结果。

农历要不要“闰二月”,与公历历法确定的清明节,又有什么相干呢?不信你随便翻本老皇历来看看,上面一年中会不会标注出两个“清明”?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暮城烟雨遥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2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