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烧纸什么时候烧最好(中元节什么时候祭祖)

泱泱华夏几千年,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一直以来,人们对祖先留下的礼乐祭祀之说很是看重,尤其是对于几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到如今我们还遵守着该有的规矩。

祭祀,是为孝道所至;礼乐,是以怀念所出。

而提起古人祭祀,在那几个较为重要的节日中,中元节的位置,也是比较重要的。我们暂且来了解一番。

中元节起源

中元节,是我国古代传统四大鬼节之一。

我国古代信奉鬼神之说,人们一般认为,每一个离开人世的人都是去了鬼界轮回投胎。弥留之际,他们被牛头马面带走,喝了孟婆汤,踏上奈何桥,进入六界之一的鬼界地府。

然后在阎罗殿前,根据生前善恶功绩被阎王爷处置,该走的流程都来一遍,便可以选择踏入轮回之道,投胎转世重生。

就像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那唐僧就是金蝉子十世好人投胎转世而来,这才有了后来西天取经、重归仙界的故事。

而“鬼节”,顾名思义,就是“鬼怪之节日”,是一年一度地府的鬼魂们被人界所祭奠的节日。民间流传:七月半,鬼门开。也不是全无道理。

鬼节之一的中元节,固定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因七月中旬的中元节,所以民间还将七月称为“鬼月”。

据说从七月初一这天晚上凌晨开始,阎王爷便会命小鬼打开地府通往人界的鬼门关,让那些无人世亲朋供奉的孤魂野鬼前往人间享受香火与供奉,直到月末鬼门关闭,鬼月才算真正结束。

除此之外,其余三大鬼节分别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对此后文会有所提到。

“中元节”乃是道教说法,因为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所以民间一般还将这一天叫做“七月半”、“七月十五”、“祭祖节”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具体的叫法各地区也是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来说,比较正式的名字就叫做“中元节”。

除了传统民间说法,中元节,在佛教的记载中,就是著名的“盂兰盆节”。

据说,佛教《盂兰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看到自己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尽苦楚,如处倒悬,他心下实为不忍,便请求佛祖为母救度。

释迦牟尼便告诉他,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众僧安居终了之日,设坛祭祀,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并念经超度,可使得其母解脱地狱之灾。

目连照做,后来果然得知母亲脱困,便对释迦牟尼更是信奉。人们根据这个传说,便将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定做盂兰盆节,为祭祀已故亡灵。

而在梵文释义中,“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的意思。

节日习俗传承千年,自然也是有所遗漏。加之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中元节的祭祀礼仪,如今也是大相径庭。

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孝道,民间对这种祭祀更是看得比较重要,流传至今,其主要祭祀礼仪分为两类:直接上坟祭祖和不直接上坟祭祖。

而祭祀的时间,不可有误,更是重中之重了。

中元节祭祀礼仪

提起中元节的祭祀流程,相信很多人都略有记忆,因为直到今日,我们还是会在每年七月十五日祭祖。

首先第一种,上坟祭祖。

直接上坟祭祖的规矩,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上至天子皇家,下到黎明百姓,家家户户都这样,礼不可废。

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之间,一家族中男性为主,准备好冥币、白纸、黄表、香火等,于家中人丁齐备之时,前往祖先坟地,烧香、倒酒、磕头、鸣炮。

尤其是在烧纸的时候,某些地方还会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将纸钱留几张,再到十字路口烧掉。

寓意是,这些十字路口的纸钱是烧给孤魂野鬼的,希望他们拿了钱,可以不抢他们祖先的财物。

古人上坟祭祀祖先,主要表达的还是亲力亲为的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古人对礼乐规矩是非常看重的。

上坟祭祀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这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却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祭祀时间。古人为什么选择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作为祭祀的时间呢?这是因为,中元节上坟是为祭祀鬼神,而坟地的阴气是很重的。

一般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这段时间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祭祀,能保证活着的人不受阴气侵害,增加身上的阳气。

其次,是祭祀人员。一般来说,祭祀的都是一家族中的男性后生,尤其是壮年男性。而孕妇、病人、7岁以下的小孩子,都是不被允许去坟地的。

祭祀之人身上穿的衣服也大有讲究,大红大绿被视作不忠不孝,尤其是中元节这种白事祭奠,最好是穿黑色、青色这种庄重肃穆的衣服。

第三,就是坟地回来的人。有些地方认为,去过坟地回来的人,身上沾染了坟地的阴气,需要在进入家门之前跨过火盆,祛除邪气。而且,回来以后需要沐浴更衣,以免在家里留下阴邪之气。

除了这些以外,根据风水、阴阳大师的占卜,有一些命理比较弱的人,容易招致鬼神附身。最好还是不要一人前往坟地,需要身旺的人陪同。

白天前往坟地祭祖结束后,有些地方晚上还需要“焚香燃炮”、“吃鸭”、“祭祀土地”等。

焚香燃炮,顾名思义,在自己门外点香供奉,燃炮祭祀。

吃鸭是某些地方的风俗,寓意主要是,鸭子水中游,河灯普渡众生、祈祷平安。

祭祀土地,主要是为了秋季丰收。华夏是乡土里长出来的文明,对土地的敬重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神圣礼仪。

民间在七月十五日祭祖后,祭祀土地和庄稼。主要是将供品撒入田野,再取五色绳缠绕于农作物的穗子、果实之上,可得祖先护佑,避免灾害侵扰,以获秋季丰收。

这些,就主要是中元节第一种祭祀方式了,直接上坟祭祀。

而这第二种方式,就是不直接上坟祭祀的了。

古人所谓“天地君亲师”,对规矩、礼教是非常重视的。那么怎么会有人不上坟祭祀呢?

一种是因为地方习俗,而更多的,自然是因为游子在外,不得归家。

民间有些地方传言:“清明人找鬼,中元鬼找人”。也就是说,在中元节这天,阎王爷鬼门大开,已故亡灵是会自己找到家中来的,不需要后辈前往坟地指引归家。

所以这一日,鬼魂中有亲者归家,无亲者游魂,享受人间香火即可。不前往坟地的地方习俗中,人们会早早在家中摆上供桌,敬奉祖先。

而这个“敬奉”,自然也是不简单的。

首先,是在七月十四日的晚上,摆上香案,待到凌晨鬼门大开,祖先自然会来到家中接受供奉。之后,七月十五日,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都需要供奉茶饭,添香烧纸。

在七月十五日晚上,祖先离开之际,后人需要烧上“包衣”,送走祖先。

至此,这种不用去坟地,但是在家中祭奠的中元节仪式才算是彻底结束了。

而无法归家的游子,在中元节这一日的晚上,会寻找一个十字路口,朝着家乡的方向,跪拜于路口,烧纸点香,虔诚祈祷。

中元节祭祀祖先的仪式是很重要的,但是祭祀时间更为重要,必须“准时”,不可早,也不可晚。而对于这个说法,大多都是民间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之情,是他们对已逝亡灵的追悼和不舍。

如今的中元节,更多是融合了佛家和道家七月十五日的习俗而来,只是很多地方早已经没有了古人那些风俗习惯。

历史的铅尘轻轻扬起,我们保持着对先辈的追悼,怀着古人慎终追远的传统哲学,以更为科学的生死观面对着这一切。

三大鬼节的规矩

如今,除了中元节,其余三大鬼节还有三月三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又分别有哪些祭祀规矩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三月三上巳节。千年文化流传至今,上巳节好像已经淡出了如今人们的视野。其实在古代,上巳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据说,上巳节有许多雅称:女儿节、情人节、踏春节、赶庙会日等。

根据古书记载,上巳节这天,人们会用香草浸泡的水沐浴更衣,然后来到水边祭奠祖先和神灵,以此祈求神灵保佑,驱散霉运。

那为何三月初三会有女儿节、情人节之名呢?这主要还是跟古代女子闺阁礼仪有关。

古人认为,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闺阁女儿是不能轻易出门抛头露面的。而三月三春来,万物复苏,可以作为她们出门游玩的一日,便将这一日定做女儿节。

很多闺阁女子会在这一天结伴出门踏春。后来,青年男女难免一见钟情,很多人都会遇到终身所爱,这一日就慢慢成为了古代的情人节。

只是经过后来的演变,人们认为,河水是阴阳两界的相隔地带。三月初三这天,鬼门大开,去世的亡灵会走出地府,从河中来到人间,接受家人供奉。

这就有了后来,人们三月初三上巳节乃鬼节,民众不要在河边行走的民间传说。

除了这些基本介绍,三月初三还有众多忌讳。

首先,当日祭祀,不得乱踩乱跳。这是因为,人们觉得祭祀鬼神之时,如若过于洒脱,招惹其不快,难免会带来神灵不满,厄运临头。

其次,上巳节不允许出行之人用头发盖住额头。古人认为,额头乃正气之光所在地,用头发遮住额头,会将此人好运遮盖,且阳气不足,容易招致鬼魂缠身。

第三,三月初三,最忌讳说“鬼”字。古人认为,上巳节乃鬼节,这一天全地府的鬼都倾巢而出,人间定是“鬼满为患”。如若在祭祀之时,口出不逊,提出“鬼”字,必然招致鬼魂不悦,引出麻烦。

民间传言:“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也就是说,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只是这种说法乃古籍记载,关于轩辕黄帝到底生在何处,如今也没有什么具体说法。

除了上巳节,鬼节之一的清明节,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以来,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可谓典籍如烟。直到今天,人们虽然对上巳节鲜有耳闻,却无人不知清明二字。

清明,最先是来自于二十四节气。后来,因寒食节的缘故,逐渐有了祭祀祖先、礼敬先人之意。“清明”二字,是一个令人叹惋的故事。

据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因遭人陷害而出逃,一路颠沛流离,身边之人死的死,伤的伤。

这其中,有一人名介子推。在重耳饿晕将死之际,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用火烤熟给重耳充饥,二人乃生死之交。

十九年后,重耳谋定大局,夺回君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而此时的介子推向往江湖之远,早已隐居,不再卷入朝堂纷争。

晋文公想报当年之恩,便让他出山,他不肯。这时,有人出了一个主意给他,那便是放火烧山,三面围住,一面出口,逼迫介子推出山,之后再多加补偿。

就这样,晋文公放火烧山。谁知道,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介子推不曾出山。

等到火势熄灭后,他派人上山查看,这时才发现,介子推与其年迈的老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一同死了。

晋文公悔不当初,抱着尸体大哭。为纪念被自己烧死的恩人,便将此山推平,取名“介山”,并修筑祠堂以示祭奠。看着满山焦木,他下令,以后三月初三这一天,禁烟火。

后来,民间将这个故事口耳相传,禁烟火也逐渐变成了不吃熟食,只吃寒食。

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而在那个时候,寒食节和清明节,是同一天。

如今的清明节,人们祭祀祖先,追悼先烈,虽说各地习俗雷同,但每个人身上所蕴含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提起这最后一个,便是寒衣节了。

寒衣节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时间是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只是如今也算凋零了。

十月初一,是冬天第一日,此后天气转寒。所以古人会在这一天,将冥衣烧给地府的亲人,以保他们冬天不会寒冷。

民间将此称为“烧寒衣”、“送寒衣”等。

当然,除了烧冥衣之外,人们也会烧一些香烛、纸钱等,各地习俗略有不同。

文化传承千年,传的不是规矩,而是感情。鬼节也好,神节也罢,我们所纪念的,永远都是自己心里那个不曾逝去的亲人罢了!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历史真相档案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10737.html